中風 黃金期

【中風觀念】中風黃金復健期只有6個月?真的假的?〡中風黃金復健期的迷思

最後更新日期:2022年09月04日

有人說,中風後有六個月的黃金復健期,這段期間沒有認真復健就沒希望了;有人說,黃金復健期根本不重要,中風五年十年後都還會進步。
到底黃金復健期是確實的存在的定理?還是以訛傳訛的鄉野奇談?過了六個月,我們應該接受事實還是懷抱希望呢?

中風確實存在3~6個月的快速復原期

中風後在3到6個月恢復最快,不論是科學研究還是臨床經驗,都已經是沒有爭議事實了。但這個時期的快速復原,可能和我們努力的程度沒有太大關係,就算什麼都沒做,我們也可能進步得比往後的5年、10年更快,為什麼會這樣子呢?

急性期大腦會有劇烈的自然復原,慢性期則逐漸趨緩

在急性期,受傷後的身體會自然恢復,有些人甚至只要充分休息就會有巨大的進步。原本還躺在床上意識模糊、全身軟趴趴,但只要顱內壓下降了、腦水腫消失了,就立刻恢復正常意識,甚至身體可以自由活動,像是神蹟一般。

而急性期後,自然恢復的效益退了,要再進步幾乎完全依賴後天的努力練習,自然會覺得「進步怎麼變慢了?」

原來是因為「急性期的恢復=自然恢復+復健訓練;而慢性期的恢復=復健訓練」。

急性期是從0到50,慢性期則是從50到100

中風初期感覺進步神速, 因為我們是從沒有動作到有動作,而進入慢性期,則是從有動作到品質更好的動作, 後者要付出的努力和時間比前者多太多了。多數患者在中風2個月內就可以從臥床到站立到走路了,但為了走得更快、更好、更自然,我們卻要多花五倍、十倍的努力

儘管辛苦,但一定要這麼做才會有所成果。

中風初期醫院提供很好基本訓練,但到了慢性期挑戰已經不夠了

健保的目的並不是讓一個患者練到100分,而是讓50個患者練到50分。這是很現實的資源分配問題。

在中風一開始,我們訓練的目標是站、蹲、走、翻身、抬肩膀和伸手肘等等最基本的動作,但隨著功能進步,我們要更加注重動作的姿勢、不同肌肉的控制和協調,以及更精細、更日常的訓練。

此時治療室常見的踏階、推拉箱以及滑車等訓練,可能已經太過單調而缺乏挑戰了,自然我們的進步會越來越緩慢,甚至進入停滯期。

當我們發現復健的內容一成不變,就應該要調整環境、找尋其他資源,讓自己挑戰更困難的任務,才能再繼續進步。

都怪我沒在黃金復健期積極努力復健

快速復原期確實存在,也許我們什麼都不做,仍然可以快速復原,但我們如果在這個時期就積極努力,我們會恢復得更好嗎?

也許會,在急性期大腦對動作的記憶依然鮮明、動作還沒產生代償,也還沒有高張力和肌肉攣縮等後遺症,此時積極訓練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。

也許不會,在急性期身體還在自然修復,精神和體力尚未復原,心理上還沒接受中風的衝擊,不知道何謂正確的復健,此時積極訓練可能會揠苗助長,反而學到錯誤的動作、給身體帶來太多負擔和心理壓力。

我們確實應該盡早復健,但是是在身心靈可以負擔的前提下, 絕不是毫無人性的硬操

所以不要責怪自己,畢竟大部分的人都是第一次中風,還沒有適應新的身體、心情還在沮喪、也沒有足夠的知識, 比起積極復健,當時我們更需要的是好好照顧自己、好好休息。

其實中風最好能恢復到多好,一開始就決定了

這裡說的一開始,指的是中風時候的年紀、健康狀態、嚴重度、影響範圍和送醫時間等等, 條件越好恢復的可能性就越高。

就像東方人先天的限制,我們再怎麼努力吃和運動,身高也很難超過200公分,但西方人卻是隨便吃隨便長。

要知道,有些人長得比我們高,恢復得比我們好,是因為基因好、條件好,而不是比我們更努力。但是我們到底能長多高、恢復到多好,上帝並沒有事先告訴我們答案,我們唯一能做的,還是盡一切努力,讓自己能做到自己的最好。

復健最好的時機是在快速復原期,第二好的時機是現在。

無論如何,我們復健的方向和目標都是不變的。正確的知識、 大量的練習並且將練習融入生活當中,讓進入慢性期的我們,仍然可以有感進步。

補充:黃金復健期可能源自30年前的古老觀點

許多人對黃金復健期的觀念是「中風後過了3~6個月的黃金復健期就不會再有進步」,這個觀點可能是源自於1994年的一份研究。

黃金復健期

當時的學者記錄了421位不同嚴重程度的腦中風患者,手指和肩膀力量恢復的狀況。

結果發現輕度中風約發病6週後、重度中風約發病11週後,恢復就進入平原期,幾乎沒有再進步了。

但是大家要知道,1994年可是只有黑白電視機、黑金剛大哥大和任天堂紅白機的年代,30年來醫學發展日新月異,現在的我們早就比30年前有多太多的技術與科技,可以幫助中風患者在進入慢性期後仍能繼續進步。

因此儘管中風確實存在所謂的快速復原期,但「過了黃金復健期就不再有進步」卻已經是過時的錯誤觀念。

近代的最新研究發現,大腦終其一生都會改變,我們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復健知識、找到適當的方法和輔具,才是讓動作和功能持續進步的關鍵。


留下你的回饋或疑問,將可以幫助到更多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