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terr 等學者想了解:「中風患者一天操 3 小時好?還是操 6 小時好?」
他們在德國邀了 18 個中風超過一年的患者,分到「3 小時組」和「6 小時組」,
一起參加兩週的魔鬼訓練營。
什麼是魔鬼訓練營?
魔鬼訓練營採用「侷限誘發療法」。
你每天要在集中營訓練 3 小時或 6 小時,
從練習簡單的動作開始,慢慢變難。
比方說,你要學會「拿杯子喝水」,會這樣練:
- 先摸杯子:從近的、矮的開始練,再慢慢拿遠的、高的
- 學會拿杯子:先拿輕的塑膠杯,再換重的、裝水的
- 把杯子舉到嘴邊:練習控制手臂,不要灑出來
- 把水倒進嘴巴:練習控制杯子角度,喝得不會太快
就這樣一直練、反覆練、拼命練。
回家後還要把好手綁起來,逼你只用患手生活,
不管是吃飯、刷牙、開燈還是脫襪子。
除了睡覺和洗澡,其他時間都要綁著。
就這樣度過可怕的 14 天。
雖然都有進步,但練 6 小時進步更多
最終有 15 位勇士熬過魔鬼訓練營, 3 個中途退出。
練完之後,大家都有這些進步:
- 手變靈活了:可以拿小東西,動作更快,也不用那麼費力
- 生活更方便:學會自己用患手吃飯、切東西、梳頭
- 更常用患手:自己也覺得很有成就感
- 效果持久:訓練完一個月後還是維持得不錯
- 練得多效果更好:「6小時組」比「3小時組」進步更多,拿東西多進步了將近 2 秒
我的觀點
中風復健的關鍵:「次數」跟「方法」,缺一不可。
「魔鬼訓練營 = 侷限誘發療法」是我所知最慘無人道,但也是最有效的中風復健方法。
標準的規定是「一組動作 10 次,不超過 2 分鐘」,
如果每組中間休息一分鐘,
3 小時會練到 600 次, 6 小時更是驚人的 1200 次。
根本是「魔鬼訓練」和「超級魔鬼訓練」的比較。
加上每個練習都是「簡單到難,逐步拆解」,
還強迫你要在生活中實際應用。
能撐過去的勇者,進步並不意外。
只是實際上能撐下來的人並不多呀。
(改天揪團來挑戰看看?)
備註:分數怎麼看?
根據動作活動日誌(Motor Activity Log)中的「患手使用頻率」:
► 0分:完全沒在用,患手都沒幫上忙。
不管做什麼事,都用另一隻手,這隻手像隱形了一樣
► 1分:幾乎沒在用,偶爾試一下,但不到十分之一的時間。
一天可能只有一兩次試著用這隻手,比如抓一下東西,但很快就放棄了。
► 2分:有使用,但不到一半的時間。
雖然試著用這隻手,但大部分時間還是用另一隻手來做事。
► 3分:一半的時間有在使用。
做一些簡單的事,比如拿杯子、扶牆走路,你會試著用這隻手。
► 4分:大部分時間有在使用,但還不完全像正常那樣。
用這隻手吃飯、拿手機、穿衣服,但有時還是需要另一隻手幫忙。
► 5分:使用頻率跟中風前一樣。
跟以前一樣,用這隻手做所有事情,完全沒有問題。
ref. Longer Versus Shorter Daily Constraint-Induced Movement
Therapy of Chronic Hemiparesis: An Exploratory Study
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,歡迎加入張開 治療師的臉書社群「中風復健知識、經驗與資源分享〡把復健變簡單」。
我會不斷分享中風的知識、經驗與心法,陪你走過中風這段旅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