垂足該怎麼辦

【中風復健】垂足是什麼? 垂足該怎麼辦?〡垂足的3個訓練動作

最後更新日期:2022年10月12日

垂足是中風患者最感到困擾的問題之一,因為張力影響或是力量不足,導致腳踝一直往下垂,走路時只好把一直把膝蓋抬高或是把整隻腳往外甩,來避免垂足踢到地板而跌倒,到底什麼是垂足?垂足又該怎麼辦呢?

什麼是垂足?

垂足,正式的名稱是踝關節蹠屈。簡單來說,垂足就是患者無法自己把腳板翹起來,行走時腳會拖到地板。

正常的踝關節可以做出上翹、下壓、內翻以及外翻等動作,我們才能正常的跑跑跳跳。當中風或是其他損傷,造成腳踝上翹的功能變差,就會出現垂足。若是沒有解決垂足的問題,不但會嚴重影響走路的安全性,更會養成錯誤的習慣步態,讓患者走得又難看又疲累喔。

垂足有兩種:張力型和無力型

造成垂足的主要因素,是控制足踝的肌肉及神經出現問題,大致可分為兩類:張力型垂足以及無力型垂足。

  • 張力型垂足是因為小腿後側的肌肉太緊太短,或是因張力太大無法放鬆所造成的垂足,除了腳板下垂,還會出現俗稱「翻腳刀」的足內翻現象,常見於中風、腦傷或是脊髓損傷的患者。
  • 無力型垂足則是小腿前側的肌肉無力,沒辦法把腳踝翹起,常見於腰椎神經損傷 、腓神經損傷、肌肉創傷以及多發性硬化症等等。

你是無力型垂足?張力型垂足?

要判斷自己是張力型垂足還是無力型垂足,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自己用手扳動腳踝:

  • 若往上扳動腳踝有感覺到很強的阻力,那就是張力型垂足。
  • 沒有感覺到阻力,則是無力型垂足。
ankle assessment 1 1
ankle assessment 2 1

垂足會造成甚麼影響?

因為腳踝下垂容易踢到地板,垂足首先影響的就是走路的安全。而為了不要踢到,患者就會出現各種奇怪的走路姿勢,例如腳踝內翻、骨盆上抬、向外畫圈以及膝蓋過度伸直等等。

Circumduction Gait

垂足會會讓患者走得又難看又疲累

垂足步態不但危險、動作不自然、走路速度緩慢且容易疲累,久而久之還會累積各種肌肉酸痛並造成軟骨磨損,因此我們必須盡量避免出現垂足步態。

根據統計,有70%中風患者在中風後6個月內會跌倒,平均每年超過7次。跌倒後可能會造成挫傷及骨盆骨折,不但耽誤復健訓練,患者也會因害怕跌倒而更不敢走路。

臥床時就該預防垂足

中風患者早期臥床時多為無力型垂足,此階段除了多做被動關節運動以外,夜晚睡覺時也必須穿戴夜間擺位支架,來避免腳踝變形及僵硬

穿夜間擺位支架

腳踝的動作訓練

當可以獨立坐起的時候,就可以開始訓練腳踝的動作,為行走訓練做準備。垂足既然是肌肉無力所引起,那訓練的重點就會是誘發相關的肌群的動作,並循序漸進得增加力量,讓腳踝翹起的時間越來越長,才能克服垂足。

腳踝還沒有主動動作時,利用大腿帶動腳踝

一開始腳踝動作較弱時,可以用好腳頂著患腳腳後跟當做支點,患腳大腿用力將整支患腳「縮回來」,利用大腿肌用力所產生的「大肌肉帶動小肌肉」的效應,誘發腳踝翹起來,目標是維持翹高至少5秒。

ankle training 1

腳踝稍微有動作時,訓練維持翹腳踝的力量

患側腳稍微有力後,可以將患腳踩在充氣平衡墊上,將膝蓋內縮、腳後跟用力往內往下踩,維持至少5秒。若力量不夠可用先好手協助。

ankle training 2

腳踝力量較大後,利用阻力訓練繼續加強

患側腳力量越來越大後,可以用好腳踩著彈力帶,患側腳膝蓋往內夾,腳板用力外翻翹起,維持至少5秒。

ankle training 3

但腳踝主動上翹的訓練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,在腳踝尚無法主動翹起前,應先穿戴垂足板,避免習慣錯誤的走路姿勢。

什麼是垂足板?

垂足板是為了避免垂足的輔具,又稱為腳架、裸足矯具或是AFO(Ankle-Foot Orthosis)。一般常見的垂足板是將腳踝固定在水平位置,來避免踢到地板,而功能性垂足支架則可以更進一步的幫助腳踝翹起,讓走路姿勢更加省力且自然。

點這裡看 7種台灣常見的垂足版

Walking without afo

功能性垂足板,幫助你走的更快更好

功能性垂足支架,能幫助中風患者在走路的時候自然由腳跟著地,而不會腳板下垂、拖地行走,更不會出現翻腳刀、膝過伸或是整隻腳向外環繞的異常步態,讓你走的更快速、更自然。

高質感且輕巧的外型,不壓迫、不摩擦,通風且舒適,適合大多數鞋型,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穿進正常尺寸的鞋子,不需要再一支腳鞋大、一支腳鞋小了!


留下你的回饋或疑問,將可以幫助到更多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