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6590987 10225212203483456 9137859527412133283 n

腦中風會好嗎?

最後更新日期:2025年03月26日

​──這 10 大迷思,可能讓你復健越做越差!

​中風後,你最關心的問題一定是:「我還能恢復嗎?」

​答案是:「有機會,但關鍵在你做了什麼。」

​中風不是癌症,不會越變越糟;

​中風也不是感冒,吃點藥就會好。

​雖然研究告訴我們:

  • 就算手一開始完全不能動,經過復健, 41% 的患者都能慢慢恢復一些手部功能(Houwink,2013)。
  • 更好的消息是,如果剛中風時手還能稍微動一下,恢復的機會高達 78%,甚至可以重新學會拿東西(Kwakkel,2013)。
  • 至於走路,大約 60-80% 的患者經復健後都能重新站起來走,有些需要柺杖或助行器輔助(Chu, 2023)

​但如果觀念不對,復健不僅沒效,還可能越做越差。

​如果你希望自己盡快恢復,就一定要避開這 10 個最致命的治療迷思!


​ 迷思一:「等一等,時間到了就會自己好」

​如果不做復健,你的身體只會習慣現在的狀態,而不是變好。

​復健需要「動起來」才能發揮作用,不練習的話,大腦就不會學習新動作。


​迷思二:「黃金恢復期只有半年,過了就沒救了」

​半年內確實恢復最快,但神經可塑性沒有截止日期,

​就算中風好幾年,只要訓練對了,還是可以進步。


​迷思三:「多按摩、多熱敷,手腳就能恢復活動」

​按摩、熱敷只能舒緩肌肉,卻無法幫助你學習,

​如果沒有主動練習,大腦不會記住路要怎麼走。


​迷思四:「一直練就一定會好」

​「練對」比「練多」更重要!

​如果練習的方式錯誤,身體只會學會用錯誤的方式代償,反而讓需要復健的部位沒機會練到。

​就像寫字,一直用錯誤的握筆姿勢練習,字只會越寫越醜。必須先改正握筆方式,重新練習才會進步。

​迷思五:「張力變強代表力量變強了」

​肌肉變緊(痙攣)並不是真正的進步,而是神經受損後的異常反應。

​如果不處理,可能會關節僵硬、活動受限,影響你的動作。


迷思六:「打營養針、吃粒線體就會好」

​坊間一堆偏方,什麼電椅、營養針、通血針、粒線體和鹿胎盤,都說可以讓腦細胞和神經長回來,

​要價好個幾千和萬,全都是騙人了。

​如果真的有什麼東西能治好中風,早就得到諾貝爾獎了,不會是在坊間傳來傳去的偏方。


​迷思七:「沒力就只能靠機器」

​復健最大的錯誤就是只靠機器幫你動。

​就像你想學開車,卻只坐在自動駕駛的車上一樣,你覺得你會學會嗎?

​找個專業的治療師好好幫你誘發、引導你出力。

​自己主動作一次,勝過機器幫做 100 次。


​ 迷思八:「會痛才會好」

​神經受損會痛、肌肉拉傷會痛、骨頭摩擦會痛、肌腱發炎也會痛,

​這些都不是「好現象」,而是警告你:「這樣練不對,該停下來了!」

​有效的訓練是「越做越順、越不痛」,而不是硬撐到痛不欲生。


​ 迷思九:「有去復健,醫生和治療師就會讓我好起來。」

​你以為只要去醫院做復健,治療師就會「負責」讓你好起來?

​如果老師在教學,學生卻心不在焉,回家也不做功課,有可能會進步嗎?

​你去復健,不是「交作業」,而是學會方法後,在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,才能讓身體真正恢復!


​ 迷思十:「復健就是每天訓練」

​踏入治療室的第一天,你的目標不是每天都來,而是有一天不需要再來。

​ •練手指,不是為了「多彎幾度」,而是能自己扣上釦子。

​• 練平衡,不是為了「罰站更久」,而是能自己走去廁所,不用依賴別人。

​• 練說話,不是會了「發音標準」,而是跟家人開心聊天,不再只用眼神溝通。

​復健是讓你回到生活,而不是讓你的生活只有復健。


​ 小結:腦中風會好嗎?

​中風不是等好的,是練好的!

​避開這 10 個迷思,記住三件事:

  1. 找對專業:相信專業治療師,不要迷信偏方
  2. 主動練習:自己動起來,而不是只靠機器和按摩
  3. 落實生活:把復健帶進生活,而不是治療室限定

​「你的心態決定了你的選擇,選擇影響你的行動,行動變成習慣,而習慣決定了你的復健成果與生活。」


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,歡迎加入張開 治療師的臉書社群「中風復健知識、經驗與資源分享〡把復健變簡單」。

​​​​我會不斷分享中風的知識、經驗與心法,陪你走過中風這段旅程。

​​​​​​​​👍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21503930797259

留下你的回饋或疑問,將可以幫助到更多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