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71416930 10225010394558359 7383149350013318475 n

患手會廢掉,是你「寵」出來的

​── 中風最大敵人不是沒力,而是「沒用」

你的患手本來還能做點事,

但每次都讓「好手」出來頂替,

久了,患側手就被你養成了「懶手」。

不是真的動不了,

而是被你「寵到」懶得動了!

這在復健界有個專有名詞,叫做「習得廢用(learned nonuse)」.


​什麼是習得廢用?——「沒用」是學來的!

​​一開始可能是中風後,手變得無力、動作很慢或很難控制。

幾次嘗試都失敗,心想:「算了,用好手比較快。」

久而久之,患側手就真的變成「擺飾」,幾乎不再動。

簡單來說:

不是中風後「這隻手完全不能動」,而是你「學會了不用它。」

​► 手不動 → 功能退化 → 更難用 → 乾脆不用 → 徹底廢掉。


​為什麼你會把患手「寵壞」?

​習得廢用症不是單純的「手廢掉了」,

而是身體、大腦、心理一起「聯手」,不知不覺讓你用好手,把患手養成了「懶手」。


​身體層面:患手真的比較難用

​身體「很聰明」,會選擇最省力的方法,讓好手來代勞。

好手做事又快又順,吃飯、刷牙、穿衣服,健側隨便一下就完成,為什麼還要等患側?

​一旦習慣好手做所有事,患側手就漸漸「被冷落」,慢慢失去功能。


​大腦層面:「忘了」患手

​大腦負責指揮手腳,如果患側手長期不動,大腦就會慢慢「忘記」這隻手。

就像一個演員,如果太久沒演戲,就會漸漸被觀眾遺忘。

這種情況會越來越嚴重:患側手越不用,大腦控制這隻手的區域就會越來越小,讓你更難動它。

​► 不想動 → 不去動 → 大腦漸漸遺忘這隻手


心理層面:怕麻煩、怕失敗

​每次用患側手,動作都很慢、還可能失敗,打擊你的自信。

反過來,用健側手又快又順,自然就不想「勉強」自己。


家人層面:太心疼,幫太多

​很多時候,家人出於愛和擔心,不忍心看患者辛苦,總是主動幫忙。

​• 患者穿衣服慢,乾脆直接幫他穿好。

​• 拿東西不穩,家人馬上過來接手。

• 患手拿不住湯匙,家人就餵飯。

這些動作很貼心,也能理解家人的擔憂,但長期下來,患側手失去了「練習的機會」。

​患者也習慣依賴,讓「家人」代勞,久而久之,患側手就真的不動了。


怎麼解決?──打破惡性循環

​好消息是,患手廢掉是「學來的」,你就能把他再「學回來」。

每天動一點,把惡性循環變成「良性循環」。

​ 身體層面:「加一法則」——每天多加一點點

​讓患側手每天幫忙做一件事,不管多小都算數!

不用「完成」,只要「碰一下」、「扶一下」、「壓一下」就可以。

• 喝水時,用患側手扶著杯子(即使健側拿杯子,患側手輕輕碰著也算)。

​• 穿衣服時,用患側手勾一下衣角。

• 刷牙時,讓患側手輕輕扶著牙刷柄或是壓一下牙膏。

• 看電視時,讓患側手放在遙控器旁邊,按鍵由健側按,患側扶著就好。

​• 走路時,用患側手扶著包包。

動一下就是進步,目標是參與,而不是完成。

​► 有參與 =「+1 +1 +1 +1…」

► 沒參與 = 「+0 +0 +0 +0…」

大腦層面:提醒大腦「患手還在,可以用!」

​不要讓大腦忘記,你就要「刻意讓患手出現」。

​► 在家裡各角落貼上便利貼

​門上貼「用患手推」、杯子貼「用患手扶」、電燈開關貼「用患手按」,

​讓你每次看到就想「讓患側手動一下」。

​► 做點「多餘的動作」

​在牆上、桌上或是門框上貼上紅色貼紙,

​規定自己看到貼紙,患手就要去碰一下或拉一下,

每一個「多餘的動作」都是一次進步機會。

​► 把好手綁起來,讓患側手「被迫上場」

每天固定一段時間,好手穿上固定手套或是放在口袋,

強迫自己在這段時間任何大小事,都要用患手來完成。

持續提醒大腦這隻手還在,久而久之,大腦就會開始「重新啟動患側手」。


心理層面:「做不好」不是失敗,「不去做」才是。

​► 成功是「持續」,而不是「完美」

復健就像馬拉松,真正讓你變強的,不是今天衝了多快,而是你堅持多久。

如果你每次都作得很完美,那也代表你已經不會進步了。

​► 根本沒有人在看你

去問問鄰居,你一年前走得怎麼樣?跟現在的差別是什麼?

你會發現,根本沒人記得,連滾帶爬的過程,只有你自己在意。

​► 把你的目標放低,但必須做到

不要想著你一年後要去跑馬拉松,要想著你每天要多走兩步。

​小而每天持續,勝過於大卻半途而廢。


​ 家人層面:不是「幫忙」,而是「一起完成」

​中風患者需要的是「參與」,而不是「被照顧」。

家人可以幫助開始,但最後一步一定要讓患者自己來完成,

這樣做即使動作不完美,速度也慢,但只要最後是自己完成的,患者會有「我做到了」的成就感,刺激更多復健動力。

​像是:

• 家人幫忙把衣服套上,但讓患者自己拉好。

​• 家人幫忙夾菜或盛飯,但讓患者用患側手扶碗或湯匙。

• 家人幫忙擠牙膏,但讓患者自己拿杯子或刷牙。

​讓家人的角色不再是「照顧」,而是「陪著你做到最後一步」。


​小結:動一下,就贏

​► 患手會廢掉,是你「寵」出來的

​► 好消息是患手廢掉是「學來的」,你就能把他再「學回來」。

► 身體層面:「加一法則」——每天多加一點點

​► 大腦層面:提醒大腦「患手還在,可以用!」

​► 心理層面:「做不好」不是失敗,「棄權」才是。

► 家人層面:不是「幫忙」,而是「一起完成」

​記得:「寧願笨拙地動,也不要優雅地廢。」


如果你喜歡這篇貼文,歡迎加入張開 治療師的臉書社群「中風復健知識、經驗與資源分享〡把復健變簡單」。

​​​​我會不斷分享中風的知識、經驗與心法,陪你走過中風這段旅程。

​​​​👍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groups/421503930797259

留下你的回饋或疑問,將可以幫助到更多人